烧元宝,祖先真能收到吗?——聊聊这个流传千年的习俗 烧元宝可以收到吗
咱们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,逢年过节总少不了给先人烧点纸钱元宝。这习俗打哪儿来的?还真得从老祖宗的智慧说起。
一、这事儿得从"阴间经济学"说起
古人讲究"事死如事生",觉得人走了在那边也得过日子。最早那会儿,人们往墓里放真家伙——锅碗瓢盆、金银珠宝,后来觉得太浪费,就开始用陶器代替。再后来,连陶器都嫌麻烦,干脆用纸糊的代替,这一糊就糊出了门道。到了唐宋时期,造纸术发达了,纸钱元宝这才真正流行起来。您说古人聪明不?既表达了心意,又省了银子,一举两得。
二、烧元宝到底管不管用?
这事儿吧,信则有不信则无。不过您发现没?烧元宝的时候,那火苗蹿得老高,纸灰打着旋儿往上飘,看着就透着股灵性。老人们常说,灰飞得越高,祖宗收得越欢实。其实啊,与其说是在乎那边收没收到,不如说是咱们活人的一份心意。就像现在扫墓都改鲜花了,心意到了就成。不过要我说,这传统习俗留着也挺好,至少能让小辈们知道,咱家祖上也是有根儿的。
三、烧元宝也有讲究
您可别以为随便点把火就完事了。首先得选对纸,现在市面上那些花花绿绿的"冥币"看着热闹,其实不如老式黄表纸来得正宗。其次要诚心,嘴里得念叨着祖宗称谓,就像给家里老人寄包裹得写清楚地址似的。最重要的是防火安全,去年隔壁村老王在阳台烧元宝,差点把晾的衣服点着了,这要真出了事,怕是祖宗都得跳脚骂街。
说到底,烧元宝这事就像给远方亲人发微信,重要的不是信息能不能收到,而是这份牵挂一直都在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下次烧元宝时,不妨静下心来,跟祖宗唠唠家常,保准比机械地烧一堆纸强得多。